《徽沪记忆》黄山山麓曾经的“上海知青部落”

时间:2025-05-29 03:51:07 来源:张一山版鹿鼎记七个老婆演员表


 



  《徽沪记忆》终于出版了!徽沪黄山海知作为《徽沪记忆——屯溪“小上海”》分册的记忆特约编辑,我特别高兴,山麓一年多的曾经编辑经历像电影画面一样浮现在眼前。

  还记得2021年6月15日,青部我第一次在市政协会议室与各位特约编辑一起接受编写一本“定位较准、徽沪黄山海知文史角度”书籍的记忆任务时的情形。

  之后的山麓7月、8月、曾经9月……为敲定框架、青部调整大纲、徽沪黄山海知丰富内容以及特约编辑人员的记忆变动(说明一下,原定的山麓黄山学院方教授因身体原因后来请辞了特约编辑工作)等经常开会讨论,不断推进该书的曾经编辑工作。

  2021年9月15日,青部市政协主席路海燕亲邀各位特约编辑及各区县文史委的负责人召开编纂工作座谈会,阐明了出书的宗旨和要求:“把黄山与上海两座城市的交往还原出来,把两地人民之间的情感表达出来”,她期望各位编辑“明确编纂原则,再次梳理编目,力求图文并茂”。会上,大家热烈讨论了书名,有的建议取《黄山记忆:徽州与上海》,有的说《看山望海——黄山与上海交往史话》不错,最终依据大部分人的意见,将书名暂定为《黄山与上海》。

  为了编一本发挥存史资政作用的好书,市政协主席路海燕带领我们顶着烈日去黄山脚下的知青小镇、山沟里的向东厂调研,冒着大雨去屯溪老街寻访皖南特委、“工合”浙皖办事处以及安徽地方银行旧址。初稿完成后,又领大家赴上海,听取上海市政协领导及作者的意见和建议。

  而执行主编倪国华带队冒雨去徽州区考察“小三线”遗存,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程鹏彪带队去黟县碧阳书院现场考察拍摄、去祁门勘察抗战时期的江西会馆,图片特约编辑汪琳为赶拍替换的图片,踏上泥泞的山路……这些,都是我们的工作日常,是这本书日臻完善的保障。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生命细节,也可能是大历史有温度的凛凛汗毛。”我想,借用此句之意,换个角度,是不是可以这样去理解这本历经两年、融入了黄山市政协领导智慧和各位特约编辑心血的《徽沪记忆》:历史长河中的徽州(黄山)与上海,无数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浪花不断涌现;同处北纬30度的“山”与“海”用遥望和相互奔赴,描绘着历史曲线,谱写着两地人的生命乐章。

  《徽沪记忆》截取了自清初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徽沪两地相互交往的多个画面和瞬间,这样点点滴滴的记录,可谓是“冲破时间的困境”,令人驻足、关注,不由得跟着文字、图片去抚摸沧桑与过往。

  早在两年前第一次开会时,执行主编倪国华认为我编第二部分“屯溪‘小上海’”比较合适,我晕晕乎乎答应时,心里并没有底,因为,在我已有的认知里,这个时期现存的资料相对较少。在一次次编务会议的推动下,我渐渐进入角色,从广泛查阅、征集资料着手,然后把已掌握的资料按照内容分为概述、抗战时期的屯溪、抗战时期的徽州社会、徽沪两地往来四个部分,再按照既定的框架进一步查阅资料,积极约稿,拾遗补阙。例如,约吴静、李继多写了《探源抗战时期的徽州茶业》,以弥补板块中特定时期徽州茶业的空缺;而我曾经读到的金崇忠写他家族史的文章很长,在征得他同意后,我取其部分内容,帮忙改写成了《行医在徽州与上海之间》。

  除了史料取舍,保证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我们编辑的脑海里不能松的一根弦。

  记得编《民国时期黄山建设委员会驻沪办事处》一文时,在作者把当年黄山建设委员会驻沪办事处的四张手写发票用文字表述处没发现什么问题,但在二校时,突然觉得“发奉,快邮代电纸文传”一句的“文传”二字不好理解,或者说不太通顺,于是细究。因为要辨别书签上的手写体,我先微信问了市书协主席盛文运,后又发朋友圈询问,在有人提醒我这是商人记账用的苏州码后,我再查阅资料,最终把四张书签上的多处错误依据苏州码表示的意思都标注对了,再反馈给出版社,避免了一次较大错误。

  出版社编审在后期提出每位作者要配有简介的要求。我编的“屯溪‘小上海’”里,老年作者居多,有的好不容易电话联系上,却因为年纪大了,听不清,无法按照要求给简介;有些作者已经不在了,该怎么办呢?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料,我在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群里发求救信息,获得了一些直接和间接的信息。例如,我得到了严济棠先生的外孙女的电话号码,并与她取得了联系。随后,我询问了她的母亲,最终她将整理好的严济棠简介提供给了我。

  约稿、写稿、校对、勘误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我看见,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徽商竞相由其他城镇转移到上海。上海从此成为徽商高度集聚的地方。屯溪三门呈洪源永茶栈、屯溪黎阳孙氏源新隆茶栈……陆续在上海落脚。

  我得知,1935年上半年,早期摄影家盛学明觉得黄山摄影业具有极大潜力,决定将个人事业从上海转移至黄山,在黄山创建了摄影社;在抗战期间,徽州作为大后方,与上海的联系尤为紧密。为躲避战乱,从上海迁来徽州(屯溪)的上海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办事机构、社会团体和人士众多,比如金融业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上海合作金库等。

  我相信,为了抗日救亡事业,上海煤业救护队等从上海来徽州支援的人们将永远让徽州铭记。同样,很多徽州先辈受上海地下党委派,返回家乡继续战斗,也让历史铭记。

  我们不应该忘记,黄山山麓曾经的“上海知青部落”。

  我们应该聆听,一个个上海“小三线”嵌入徽州大山深处的记忆……

  浙江摄影出版社的一审编辑小赵老师在看过我送去的书稿后这样感慨:“这样一本书,稿件多且杂,涉及历史问题不少,要在一个期限里编下来还是非常不容易的。”他还说:“我在通读稿件的时候好几次都很感动。”“真的了不起!我们都重新认识了黄山。”

  让我们围炉而坐,喝一杯屯绿,细细品味《徽沪记忆》吧。(高莉莉)

推荐内容